在过去的五年中,欧美时尚界正兴起对大码女性的接纳之势,而女性环肥燕瘦的多样化审美也开始影响一度“瘦之夭夭”到极端的时尚界。 近日,一本使用大号模特并关注大码女性的时尚杂志《Slink》开始在15个国家销售。引用该杂志编辑Rivkie Baum的话说,是实现“美丽与风格不止步于8码”。 这样面向大码女性出版物的发行,是近年来消费市场零售板块增长的结果。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媒体,品牌定位而言,这都代表了一种多样化的审美趋向的逐渐被接纳。
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人体尺码正趋于多样化,曾经作为“标准”的尺码表已不再适用。据Plunkett Research 公司提供的数据,在美国,身着14到34号服装尺码的女性被归入超大码人群,却代表了67%的美国人口。而在英国,有17%的女性身着18号(美国尺码14号)以上的衣服,另外21%的英国男性也穿加大码的服装。 随着越来越多人归入加大码人群,大码女性长期被边缘化的倾向正逐渐终结;受到细分市场与利益的驱动,在过去的五年中,欧美时尚界正兴起对大码女性的接纳之势,而女性环肥燕瘦的多样化审美也开始影响一度“瘦之夭夭”到极端的时尚界。 “矫枉过正”的设计师总是首当其冲,早在10年伦敦春夏时装周上,设计师Mark Fast就用了三位大尺码模特;而Jean Paul Gaultier也在11春夏时装周上为个性歌手Beth Ditto制作了20码的服装走秀。近两年风头正健的大码女性博客GabiFresh,则以大码身材勇敢尝试各种色彩、印花和廓形,Gabi积极拒绝任何需要改变超大码的苛刻条件,并曾以一组“胖比基尼”照片引起轰动,照片展示了这组可怕的两件套如何修饰较胖的身材。尽管健康问题依然是这一话题的一大背景,不过Gabi所说毕竟中肯:“不管在健康的道路上我们走到什么地步,我们不得不安住在我们当下拥有的身体中,并对它感到满意。” 2012年,《Vogue》承诺只使用超过16岁并有健康体重的模特,模特界日渐消瘦嶙峋的趋势终于由此止步。不仅如此,自此之后有多位大尺码模特开始打破传统的壁垒,频频出现于媒体上。Candice Huffine的尺寸是16码 ,近年来她荣登意大利《 Vogue》和《V》杂志。同样炙手可热的还有模特Tara Lynn,她为H&M代言的加大码泳装广告广受好评。而Robyn Lawley不仅成为52年历史中首位被起用的加大码模特出现于11年澳大利亚《Vogue》的9月刊上,同时也出现于包括Ralph Lauren在内的诸多品牌的宣传广告中。 而从零售市场来说,诸多欧美时装零售商比如Marks and Spencer、Dorothy Perkins、Forever 21和Asos等都有广泛的大尺码服装生产线。M&S的宣传广告通常以模特的多样性为卖点,其选择不同尺码、种族和年龄的模特来代表社会的各阶层。英国零售商Evans是大码女装的高街品牌,其提供大码女性的全品类服装;而Evans也长期鼓励女性为自己“重量级”的身材而骄傲,并且致力于大码时装的研发与教学,并可以把尺寸无限放大。随着国内年轻一代身材的尺码开始超越于其父母,并且进入中年后期的成熟女性的高街品牌时装市场的真空,如何应对这种身体比例的变化需要和女性新消费市场的需求,这一切对于国内的零售市场而言,是非常值得探讨并具有借鉴意义的。 归根结底,服装的合体标准是需要伴随着接受自我,拒绝标准化并接受多样化的趋势而被重新评估的。服饰社会学家早就发现,人类对自己的身体是有一种普遍不满意的倾向的。而设计师、品牌制造商和时尚媒体等承担着解释社会理想形象的作用,消费者由此对自身形象评估由于不符合“普遍标准”而产生的羞耻感,在今天来看完全是属于知觉上的偏差。对于大码消费者而言,他们最重要的考量与时尚界的其他消费者别无二致:时尚、合身、修饰身材并令人振奋。而在任何细分市场,时装都同样需要模特来响应公众对更健康形象的渴望,大码消费者拥有与常规尺码消费者同等的对时尚进行梦想和垂涎的机会。 当38号(英国尺码12号/美国尺码8号)再也不能代表女性的大多数时,或许一切都该被重新定义了。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香港服装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