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风潮”凸现经营危机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郭志军介绍说,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型超市倒闭不同的是,新一轮的倒闭风潮主要在大中型超市中掀起。2004年10月19日,广东省本土最大的连锁超市家谊集团关闭所有门店。随后,家谊的国有股东申请破产。2005年新年伊始,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今年3月4日,曾号称中国最大零售企业之一的中国普尔斯马特企业,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6家大型连锁店全部关门。沈阳市供货商联合会秘书长杜连生说,2004年,仅沈阳市就有30余家超市倒闭。
郭志军说,国内一些商业企业采取依托银行贷款和供货商货款“无本开店、快速扩张”的投机型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旦哪根资金链断裂,必将导致企业急剧崩溃。另一方面,盲目扩张导致商业网点严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突出,连锁商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商务部评出的“2003年中国连锁经营3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在店铺数量剧增的同时,已相继陷入单店利润停滞甚至负增长的困境。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却加紧在我国市场的扩张步伐。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介绍,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巨头已有70%进入中国。在全国27个大城市中,营业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的大卖场,外资比重超过23%。去年以来,外资商企布局也出现新动向,加速向二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扩张。大连市连锁商业协会秘书长赵顺认为,一旦流通渠道被外商垄断,将通过采购渠道控制消费者和制造商,影响国内生产企业的发展。
“潜规则”催化投机心理
今年3月和5月,商务部连续提出严打“恶意骗取供应商货款”等六类商业欺诈行为,并提出通过立法防止借开设连锁店圈取资金的
事件再次发生。郭志军说,目前行业发展中的种种畸形现象,使一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异化为“投机”行为,加剧了行业风险。
据说商业圈里有一个“共识”,就是开连锁店可大量“圈”钱。
一家营业面积万余平方米的商场,每天的现金流上百万元,这本身要求企业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一些企业能以低成本甚至无本开店的“窍门”在于,商业行业进入门槛很低,也有供应商、银行的钱可供利用。据介绍,企业只要有法定最低条件(50万元)的注册资金,提供法定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证明,就可注册成立商业企业。企业注册成立后,零售商通过拖欠供应商货款、获得银行贷款就可维持正常经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约定一个合理的结款日期,原本有利于双方合作。不正常的是,零售商普遍利用渠道优势,单方面制定货款结算周期、恶意拖欠货款,强制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快速聚敛资金。
商业领域的“资金易得”,催化了部分企业投机心理。最近倒闭的沈阳绿色阳光超市集团在2003年创下开设65家连锁店的“速度神话”,公司曾宣称要用三年的时间
打造成中国的“龙头”连锁超市企业。
产业保护亟需战略应对
郭志军认为,我国商业法规滞后、监管缺位、行业无序发展等状况,迫切需要从总体上,从法治、规划、机制等各方面予以战略应对,加快建立连锁商业发展战略。有关人士说,这种战略调整主要应包括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具体体现在加强完善零售业的法制建设、运用对商业项目行政审批权加强对产业布局调整、商业网点规划是完善商业法制建设的开始。而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淑华说,我国连锁商业发展已有15年历史,但国内目前没有出台连锁商业的行业法规,只有一些零星的指导性意见。囊括零售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注册资金认证机制、财务状况监管机制等全国性法规建设对规范行业健康发展很有必要。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供货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易中舸等专家也认为,整合建立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会分层次、专业化的商业损害预警机制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