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Made in China”之所以能够驰名世界,靠的是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制造业发展状况来看,这种说法相当站得住脚。然而,世界分分钟都在变,时至今日,曾经为中国制造业打败敌手的低成本红利已经不复存在,曾经对各类工业产品贡献出极大产量的产业集群,也已经如一头头逐渐丧失活力的百足之虫,散落在偌大的中国产业版图上。
当“工业4.0”、“互联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当2015年“两会”再一次释放出深化改革的政策信号,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落实,早已箭在弦上。
经济新常态中,企业如何经营生存,产业如何调整优化,产业集群如何找到转型路径、完成自我蜕变,是关乎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在改革中进一步释放活力的大事。换句话说,国内制造业的成本空间很难继续压缩,产业集群能否重新迸发活力关乎“Made in China”未来在全球制造领域的地位。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亦必须完成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自我更新。
2015年开年,记者又走进台州,踏上浙东沿海的这片土地,并亲眼观察了产业深入调整变局中的当地企业,聆听到各个企业主对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洞见。
在“中国缝制设备之都”,企业主们忙碌、敏锐、理性、精干,一如往常。他们和产业共命运,在市场上历经惊涛骇浪,回到企业里关起门来继续搞生产、申请专利、完善管理。不管企业规模是大是小,他们对台州缝制设备产业一致地爱恨交加、情感复杂,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又出奇地一致。
当地企业主们普遍认为:行业进入门槛低、采用跟随发展模式、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产能过剩、价格战如火如荼、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人才缺乏、零部件质量低下等,这些都是台州缝制设备产业发展中的痼疾。同时,他们又一致提到:当地产业经历多次调整,始终处于盘旋式上升的态势,比如零部件制造商逐步提高产品质量、电控产业迅速扩大、产业分工更加细致等。
台州的企业主们会为产业与生俱来的不足抱憾,会为后天发展的不得力惋惜,然而,企业主们依旧肯定自身的力量。他们普遍表示:“市场倒逼之下,企业纷纷开始注重研发和管理,努力提升产品品质、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差异化发展。”有台州企业已经注意到互联网对传统商业社会的颠覆性影响,开始探索网络与缝制设备行业发展的交集;有企业主进一步认为经销商在未来的工业缝纫机销售领域将更多地承担售后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肯定台州产业发展渐趋理性和规范的同时,更多的人提到了企业生存困境。市场是残酷的,企业正是一面承受压力,一面艰难地调整与开拓。在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优胜劣汰。中小企业意欲抱团取暖、合并重组,是为寻求生机、保全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