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记者 孙妍 罗秋芳
□《“你们的意见不能一般对待”》追踪
“只要是合理的都应吸收到我们的工作计划中去。”3月21日,市长许宗衡在专门听取了10位市民代表和7位基层干部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后做出批示。代表们涉及安全生产、教育、深港合作、物业管理、物流、老年福利、财政预算、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改造、综合执法、社区工作站和基层建设、住房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等16个方面的53项建议和意见,是否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今起本报将独家刊发代表意见和建议,以及政府各部门对此的回应和解答。
代表建议1
市民蒙满连提出:
希望政府部门能为外来劳务工提供更多的优惠、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外来劳务工,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劳务工的就业和再就业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感到这个社会没有淘汰、抛弃他们。
□代表回访
蒙满连1999年来深圳,她昨天对记者说,她先后在罗湖、南山等地工作,目前则主要生活在布吉。“我周围有很多朋友年龄在25—26岁之间,且学历都不是很高,很难找到工作,对方一看到她们这个年龄都会担心以后会不会因为婚嫁、产假等影响工作。”蒙满连说,另一方面,生活在关外的劳务工一般受信息闭塞的影响,很难了解到外界的信息,更不用说政府发布的信息,因此对于免费培训、免费求职等几乎不知道。对此,蒙满连希望政府若发布政策能加大对关外的宣传力度,如将政策送到工厂,或举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时可在工厂设置报名点等。
□部门回应
对这个问题,市劳动保障局就业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已出台了有关政策,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早在2006年7月1日起,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外来劳动者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大大减轻了广大外来劳动者的负担;其次,从2006年开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我市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给予了一次性的补贴,建立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培训费用的机制,2008年该局将完成16万农民工的培训任务;第三,我市每年还在春节前后举办“春风行动”,主要为外来劳动者提供免费求职等系列活动;此外,该局还推出远程招工系统,企业可直接与输出地外来劳动者面对面进行洽谈。
此外,我市还完善外来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工伤保险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
代表建议2
市民温伟思建议:
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支持本地人的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切实解决本地人就业的问题。
□代表回访
现在经营一家水晶玉石加工企业的温伟思对记者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原居民就业大多数都在股份合作公司里,而这些公司都属于福利性质且一般属于盖厂房出租。若有大学生毕业,或娶进来的媳妇要工作都在这个公司。可现在已经城市化,一旦这些股份合作公司清盘倒闭,公司的员工要出去就业马上就可显现出低技能、低竞争能力等问题。所以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如在税收方面给予扶持等,给这些人一个创业再就业的平台。
□部门回应
市劳动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促进户籍居民就业再就业方面,我市已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及与之相配套的20多个具体办法,在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等方面,调整了优惠标准,增加了扶持项目,扩大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有效促进了户籍居民就业。
在鼓励户籍居民创业政策方面,我市实行税费减免,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不仅如此,失业人员可申请创业培训,并按“先垫后补”原则办理,先预交培训费的30%,培训合格并在一年内成功创业的,可向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申请补贴所预交的培训费。
记者采访中还获悉,该局还拟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正积极拟定有关政策,以力争在全社会树立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代表建议3
市民温伟思建议:
部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存在人员待遇差、医护人员水平低、业务用房不足等,建议尽快完善社康中心运作机制,鼓励居民到社康中心就诊。
□记者直击
记者昨天走访部分社康中心发现,位于景田南路的景田社康中心就存在着市民温伟思所说的现象。2003年开业的景田社康中心,业务用房是租的,最近租金上涨,每个月租金加水电费就得消耗2-3万元,这让中心负责人感到头痛。
“社康中心本来是为市民服务的,公益性质更强,收费比大医院要便宜20%。但这么大笔租金就是一个很大的累赘。”该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除了业务用房的问题外,社康中心人员编制也亟待解决。目前,该社康中心13名医护人员中,有一半没有编制,而且聘用人员的待遇也没有标准,靠双方协商。
□部门回应
就此问题,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民温伟思反映的上述情况确实存在,其建议也十分中肯,市卫生局完全同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1996年以来,我市共建立了604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组建了近6000人的社区健康服务队伍、服务量占全市门急诊量的近1/3,基本形成了社区健康服务体系。但是由于时间短、发展快,我市社区健康服务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因用地规划等因素致业务用房不足、租金成本高、聘用人员待遇差、全科医学人才匮乏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市政府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落实了财政补贴政策,每个区都落实了部分人员编制,正在协调建立解决业务用房的机制;市卫生局为了加快队伍建设,开展了“深圳市社区医务工作者培训公益项目”;政府每年将财政拨款,从医学院毕业生和社康中心任职人员中,招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150名~250名,通过培训考核提高社康中心人员医技。同时,建立大医院专家定期下社区的工作制度和加强双向转诊、建立分片负责的双向转诊制度等也被纳入2008年工作计划,旨在提高社康中心技术队伍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