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服装业发展历史 1980年特区成立后,凭借特区优惠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深圳市政府通过外引内联,积极开展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三来一补”)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简称“三资”)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了许多内地服装企业和港商来深圳投资办厂。初步奠定了深圳服装行业以“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经济结构和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产品经销模式。80年代末期,香港制衣业加快向内地迁移,深圳市政府进一步引导外资在深圳直接投资兴办服装企业, “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进一步成为行业经济的主体。 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国际服装市场疲软,深圳服装行业生产出现下滑趋势。市政府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正确处理 “三来一补”与整体经济的关系,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重新调整行业的发展规划,提出 “内外销同时并行”的产销方针,制定“以设计为灵魂,以品牌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推动企业自创品牌和名牌产品,生产下滑有所缓和。通过这些措施,许多原来以出口为主的服装企业,开始自创品牌,开拓内销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和国内服装市场的兴旺,服装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民营中小服装企业有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深圳服装服装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鼓励、协助、组织企业开辟内销市场,使企业避免受单一市场的冲击。协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圳服装行业发展战略》,首次提出“五名”工程(名师、名牌、名企、名店名模),着力实施深圳服装名牌战略,并向主管部门提交了《深圳市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服装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意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服装设计、加工等环节进行改造,促进企业由受托型的来料加工向自营型方向转变,鼓励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创品牌,有品牌的企业创名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服装业对外贸加工出口的依赖性大,企业原创设计与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自有品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较少偏少的现状,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深圳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这一指导性文件,对于促进我市服装业发展已经并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市服装业品牌产品出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截至2004年底,深圳服装企业3200多家,实现产值520亿元,出口40亿美元。服装业对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左右,占工业总产值的9.5%左右,占出口总额的7%。品牌产品及内销比重逐年增加。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不足20%上升到40%。品牌企业由100多家增加到600多家,品牌数由不足200个增加到1200多个。品牌产品畅销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大连、长沙、沈阳、长春、杭州、哈尔滨、成都、重庆、西安、昆明、乌鲁木齐、天津、南京等100多个大中城市。涌现出了如“安莉芳”、“马天奴”、“桑迪丝”、“迪丝平”、“绅浪”、“菲妮迪”、“衡韵”、“玛丝菲尔”、“爱·特爱”、“季德纳”、“歌力思”、“影儿”、“邓皓”、“天意”、“苏迪”、“城市俪人”、“杰西”、“欧柏兰奴”等一批知名品牌。 深圳服装业长期适应外贸出口和对外加工的需要,拥有比较好的纺织服装设备, 2004年,深圳市服装行业拥有各类生产设备约14万台,其中外国进口设备占94%左右。国产设备占6左右%。总体技术水平和加工设备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深圳毗邻香港,信息灵敏、交通便捷,使深圳易于通过香港及时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 在20余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深圳服装业涌现出一批中高级工艺师、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有外加工企业工作经历,较多地接触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工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深圳纺织服装业的宝贵财富。行业中的高级技术职务人才,占行业员工总数的0.5%;中级技术职务人才,占4.3%;初级技术职务人才,占7.4%。全行业高、中、初技术职务人才占行业员工总数12.2%。深圳大学、深圳市高等技术职业技术学院、振西科技学院三家高等院校开设服装系或服装专业,再加上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中心,深圳市服装研发中心人才培训部等社会培训机构,形成了深圳市较为完善的服装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源源不断地为深圳市的服装业输送专业人才。 深圳的服装企业除了少数国有企业外,绝大多数为“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从起步始就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和国际接轨早。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彻底,民营企业政府干预少,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营销和管理经验,运行机制灵活,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强,适合服装业自由竞争的需要。 深圳市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行业管理组织——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目前协会的会员单位涵盖了80%的品牌服装企业。协会一直不遗余力地组织、协助企业积极开辟国内外市场。发挥协会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团队合作精神”。除了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服装博览会、交易会之外,还成功地举办了本市的专业服装交易会—- “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近几年协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十分注重深圳服装整体形象的塑造,增强行业组织的凝聚力与行业自律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开放环境,在过去的20多年,一直是引进、开创、传播流行时尚的前沿阵地,居民的时尚意识在国内处于超前地位。深圳又是一座移民城市,包容性强,各种新思想,新创意不会轻易被排斥消融,为时尚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这种环境下,各种时尚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服装展览会、论坛、流行发布会、企业订货会、设计师沙龙、街头时装秀等时尚活动一年四季接连不断。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服装文化氛围,为深圳服装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圳服装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发展优势 20多年来,深圳服装品牌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显著的集群优势。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服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国外著名服装品牌伺机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它们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念、雄厚的实力,必将对我国乃至我市服装业自有品牌形成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地服装业基础较好的许多地区,也纷纷把服装业确立为支柱产业,通过制定倾斜的产业政策,加大对服装业的扶持力度。相对而言,深圳特区原有的一些政策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同时,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营商成本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下,我市服装业自有品牌的成长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制定对策,发挥优势,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保持领先优势。 1、技术优势 深圳服装业长期适应外贸出口和对外加工的需要,拥有比较好的纺织服装设备, 2004年,深圳市服装行业拥有各类生产设备约14万台,其中外国进口设备占94%左右。总体技术水平和加工设备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2、观念与运作机制优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处于领先地位,服装设计理念、款式创新、面料选用、加工工艺、市场营销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深圳服装特别是女装以总量大、品种全、款式新、面料好、做工精、质地优等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国内外许多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青睐。 深圳的服装企业从起步始就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政企分开彻底,政府干预少,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营销和管理经验,运行机制灵活,适合服装业自由竞争的需要。 3、产业聚集优势 广东省是我国第一服装大省,服装业起步早,发展完善,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优势。深圳依托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服装业和周边地区互补,融入以深圳的中高档时装,虎门的中低档成衣、中山的休闲装、佛山的童装、普宁的布料、广州和虎门的物流为骨架的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之中;深圳品牌服装骨干企业600多家,其中100多家全国知名品牌,构成了深圳服装整体形象,在国内逐步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企业的生长和品牌的发展。 4、区位及信息优势 深圳毗邻香港,是发展服装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信息灵敏、交通便捷,使深圳易于通过香港及时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设计生产融中外理念于一体的服装款式,成为发展自有品牌,占领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基地。 5、人才优势 在20余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深圳服装业涌现出一批中高级工艺师、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他们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有外加工企业工作经历,较多地接触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工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深圳服装业的宝贵财富。
三、深圳服装业面临的问题 1、产品开发和技术方面 由于我市服装企业大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扶持和引导,只注重门槛较低的模仿、加工、引进,自主科研开发能力欠缺,技术设备更新能力较低,产品创新意识不强。目前普遍存在着设计、销售力量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程度不高、面辅料加工处理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企业原创设计与制造以及原创品牌营销意识虽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服装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自有品牌的培育发展。 2、经济结构、企业结构方面 我市服装业仍然以加工型为主,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外资和“三来一补”企业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外商的依附性强,内销市场的开拓意识和开拓力度不够。 服装业从小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自发式的发展道路,在总体上缺少规划、统筹、引导和协调,服装企业和服装市场处于小、散、乱和竞争无序的状态,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 我市服装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薄、竞争力弱。大多实行家族制管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和运作的企业少。 3、市场开拓及流通方面 服装业的企业大多数是自发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一开始就对政府的依赖性小,它们开拓市场注重的是自身利益、眼前利益,企业不容易形成真正的合力。 由于一直以外销为主,深圳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形成能代表深圳服装业发展水平和深圳整体形象的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流通环节大大落后于广州、虎门、浙江等地区。 4、社会支持方面 由于社会上尤其是金融单位对现代服装业的认识不足,总以为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效益产业,再加上深圳服装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在现有的贷款担保政策下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一般情况下,它们也缺乏资本运作的意识和经验,这就造成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另外工厂用地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绝大多数数企业只能在没有自己厂房的情况下运作,营运成本高,稳定性差,综合实力不强。企业都是靠自身缓慢的积累扩大再生产,无法快速扩张,取得规模效益。 5、服装文化氛围方面 服装业发展的根基在服装文化,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良好的服装文化氛围,品牌产品就难以成长。一个营养丰富的文化基础不仅包括一个庞大的服装企业家群、设计师群以及聚集在周围的大量服装专业人才包括有服装修养的文化人群体如报刊杂志编辑、记者、专业撰稿人,还包括一个完善的外部营销体系、超级信息平台、资料库和服装文化广场等。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文化基础薄弱,大专院校极少,高级人才仍然短缺。如果不去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服装文化氛围,深圳服装业自有品牌产品的未来发展必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6、产权保护方面 由于现有市场还不是很规范,相关法规不是很完善,行业自律性不强,自有品牌产品的产权保护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企业自有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被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所困扰。而相关部门的打击力度非常薄弱。失去保护的自有品牌,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健康成长。
四、深圳服装业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服装业品牌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贯彻实施《深圳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加快对深圳服装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大力培育与发展自有品牌。力争使我市服装业品牌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例,由现在的40%左右上升到60%至70%;品牌企业数由现在的600家上升到1200家;品牌数由现在的1000个左右上升到2000个以上;重点扶持50家左右骨干自有品牌企业,力争使其中5-10家产值超5亿元,成为中国名牌产品,10-20家产值超3亿元,成为广东名牌产品,20-30家产值超亿元,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与建设深圳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争取使深圳成为区域性的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服装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具体来说,一是形成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接近国际时尚、领导国内服装潮流的区域性服装设计中心;二是形成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区域性中高档服装面料和中高档服装展销中心;三是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较大规模的品牌服装的生产基地。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服装产业进行有序的整合,通过产业链的平衡与衔接,逐步形成产业定位互补的地区聚集特色,以及良性互补的健康竞争格局。逐步从区域割据、行业割据的自然经济运作模式向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链接的集约经济模式发展,从而提升珠江三角洲及我市服装业品牌产品的发展水平。 根据产业配套的需要,在未来5-10年内,建成一个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集聚50家以上骨干品牌服装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市区建一个规模较大的高中档面辅料专业市场,一个服装交易专业市场;运作好现已建成的服装公共技术平台——服装研发中心;筹备建立一座兼具办公、销售、潮流服装展示、专业人士聚集、服装文化活动、人才交流、资料查阅等功能的服装大厦;建成一条名牌服装商业街。同时,要办好“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和“深圳国际时装周”,把交易会和时装周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展会,拉动深圳品牌服装的快速发展。
五、促进深圳服装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我市服装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程度不高,企业原创设计与制造能力与国外服装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强;内销市场的开拓意识和开拓力度不够;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较少;企业规模小、实力薄、竞争力弱;服装文化基础薄弱,高级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我们建议政府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力争使我市服装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加强地区交流,实现产业互补 进入21世纪以后,服装行业竞争趋于有序化、差异化。同质竞争、恶性竞争局面将有所改观。对这一趋势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并要相应做好准备。不能再去有意识地搞恶性竞争,而是要学会主动与对手合作,结为利益一致的联盟并创造多赢的格局。 我市服装业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服装产业进行有序的整合,通过产业链的平衡与衔接,逐步形成产业定位互补的地区聚集特色,以及良性互补的健康竞争格局。逐步从区域割据、行业割据的自然经济运作模式向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链接的集约经济模式发展,从而提升珠江三角洲及我市服装业的整体层次。 2、生产布局与产业配套 根据服装业发展的趋势,将来服装的设计营销环节将会集中在交通便利、资讯集中的市中心区,形成都市工业,生产加工环节将外迁或向经营成本更低的内地迁移。 根据产业配套的需要,未来5-10年内,争取在龙岗或宝安区建成投产一至两个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或加工基地,品牌企业的生产加工集中在基地;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市区扶持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高中档面辅料专业市场,一个服装批发交易专业市场,一个兼具研发、推广、培训、示范、信息功能的服装研发中心,一个兼具潮流服装展示、专业人士汇聚交流、服装文化活动、专业人才交流、资料查阅等功能的服装文化广场和一条名牌服装商业街。 3、技术政策 加强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服装企业,帮助企业树立超前意识,自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和含量,对符合条件,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服装企业,从政策上鼓励、扶持。 4、产品政策 引导服装企业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由劳动低附加值效益产品向高附加值效益产品转变。扶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发展市场潜力大的产品;限制发展低附加值效益产品和市场需求萎缩的产品;禁止生产不利于人体健康、不利于环保的低级产品。加强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5、资金政策 鼓励担保企业积极为服装企业服务,改变金融机构对服装业旧的认识,促成金融机构多向服装企业贷款,对于重点企业技改项目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或财政支持。另外由政府牵头引进国外、境外风险资金,扩大服装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强强联合或重组,组建大型服装企业集团,上市融资。 建立服装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对企业技改、有潜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业者给予支持。 6、运营机制与市场开拓 鼓励、扶持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增加企业集中区的配套服务;通过评比选出效益好、产品优、纳税多、发展快的企业进行奖励;在媒体宣传方面多关注发展好的服装企业。组织骨干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著名的服装博览会、展示会,并展开系列推广活动,在此基础上,继续办好 “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和“深圳国际时装周”,通过展示推广,不仅使参展企业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树立起深圳服装的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参展企业的示范下,引导更多的企业发展自己的品牌。 7、人才引进与工业用地 加快服装专业人才引进步伐,高级技术服装人才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服装企业,在用地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8、“产学研”结合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服装行业技术孵化器,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适当的形式组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用高新技术直接改造服装产业的行业技术孵化器。这种孵化器的宗旨是侧重对品牌服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促进品牌服装产品的发展。 9、行业规范与行业自律 我市服装业行业标准很不完善,应加快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促进行业自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品牌健康发展。 10、办好“深圳市服装研究开发中心”,加快服装企业技术改造提升 通过引进、研究、开发服装业高新应用技术,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品牌理念、管理理念和行销理念,打造一个融技术、设备、培训、示范为一体的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以此推动服装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建立“深圳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提升深圳服装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帮助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做大、做强,使深圳服装业的综合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迈上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台阶。协会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着手筹备建立一个集服装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服装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专业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基地的规模聚集效应与中心功能、关联扩散效应与协作功能、孵化示范效应与辐射功能,为服装企业创造一种良好的运营环境和服装文化氛围,大幅度地提升基地服装企业甚至整个服装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力推进我市服装产业品牌产品的发展。 |